行业关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
发布时间:2021-03-12 07:40:19 浏览:316
3月5日,“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出现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有关“动力电池回收”话题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而在“两会”召开之前,“建议形成协同联动的全面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回收面临三大挑战 建议支持电池循环经济”、“完善动力锂电池回收体系,防止‘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提案/议案已频频见诸媒体。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想必有着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正如期而至:据电池中国网预测,截至2020年年底,包括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在内的新能源车辆累计报废量将超过45万辆,而退役动力电池量超过35GWh;2年后,退役动力电池累计量就将高达94GWh;而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剧增至246GWh。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回收体系尚未完善,在处理退役动力电池的过程中还存在威胁人身安全、污染环境等潜在隐患。此外,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搭建对于资源回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从中回收的金属资源就有经济性优势,对环境也更友好。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有两个方向:一是,对符合能量衰减标准的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主要应用于通信基站、UPS电源、太阳能路灯以及其他小型储能领域;二是,对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回收后拆解并进行再生利用,例如回收其中的镍、钴、锰、锂等材料,进而提升回收价值。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龙头企业,格林美已与包括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宁德时代在内的全球250多家知名整车厂及动力电池厂签署了动力电池回收协议,并在武汉、荆门和无锡三地形成了动力电池回收、精细拆解、梯级利用与材料再造的完整闭环。而作为华友钴业旗下子公司,华友循环在国内主力打造华南、华北、西南三个区域的回收网点,已相继开展了梯次利用在储能、储充一体化、预备电源、低速车等应用场景的研究和应用。据悉,目前华友循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能力超过6.5万吨/年。此外,邦普、杉杉股份、天奇股份等也都是第三方企业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正积极布局,抢占赛道。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点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该领域有望迎来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国家既然计划大力建设电池回收体系,势必会对动力电池回收拆解技术瓶颈、电池标准化推进难等问题进行重点破解。另一方面,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考虑,势必会进一步规范动力电池回收渠道,避免退役动力电池流入一些无资质、缺技术的小作坊。这对于正规企业而言,意味着退役电池供给量的增加,进而利于其实现规模化运营管理。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层面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将会按下“加速键”,市场也将呈现广阔前景。
来源: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