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CRA国际! 请登录|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139-2805-1668

资讯中心

最新最全的行业信息
钢结构建筑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十五五”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5-07-10 09:14:56 浏览:17

钢结构是由各类钢材采用焊接、螺栓等紧固件连接而成的结构形式,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便于工业化生产、施工安装工期短、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属于典型的节能环保型结构类型,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桥梁、海洋石油平台、市政建设、国防军工建设等领域。

我国钢结构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19亿吨;钢结构加工量为11200万吨,同比增长10.45%,约占粗钢产量的10.99%,占比首次突破10%,连续2年突破1亿吨。从应用成果来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国家速滑馆、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建成,不仅代表了我国钢结构的顶级水平和建设者的集体智慧,还体现了我国钢结构相关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科研与教育系统、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链条,涵盖产品制品、技术研发、标准规范、设计、施工、验收、检测鉴定、加固改造、拆除和资源再生利用整个钢结构建筑产业链。

钢结构建筑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产业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钢结构加工量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粗钢产量自2020年达到10.65亿吨的峰值以来,已连续4年下滑。与此同时,钢结构加工量保持增长,推广效果初步显现,但钢结构加工量占粗钢产量的比重仍不高,2023年刚超过10%,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比仅为5%~7%,与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差距较大,在学校、医院、高层住宅等重点建筑和市政公路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中的占比更是不足1%。

二是钢结构行业供需矛盾问题仍明显。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严重,导致行业利润率偏低。同时,工程项目甲方时常利用压价、欠款等方式对钢材供应商造成较大压力,导致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对钢结构企业“爱恨交加”。此外,钢铁企业和钢结构企业在技术上的互动不足,钢材产品(尤其是型材产品)供给与实际工程需求不匹配,性能指标及配套技术难以满足工程需要,难以适应“多规格、小批量”的订单需求,产品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存在矛盾。钢结构企业在标准化生产方面要与钢铁企业和钢铁流通企业共同进步,合理利用产业链资源,助力钢结构行业降本增效。

三是高性能与高效能钢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大部分仍使用低强度钢板来进行焊接,装备自动化水平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率低、成本高。钢板用量占全部钢材品种的60%以上,热轧型钢占全部钢材品种的比重不足20%。而发达国家钢结构用钢基本使用轧制型钢、高强钢等高效钢材,型钢和高强钢的应用比重在50%以上。此外,我国80%的钢结构用钢属于Q235和Q355等级,强度低,而发达国家钢结构用钢普遍采用Q390以上的高强钢材。

四是钢结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相较传统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设计难度较大,设计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设计院没有专业化的钢结构设计人员。据不完全估算,有经验的钢结构设计人员占设计人员的比例不足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大多数结构设计师对钢结构不熟悉,通常倾向于沿用成熟、熟悉或设计效率更高的混凝土技术,导致钢结构建筑在设计源头上就遭到排斥和屏蔽。同时,监理单位及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缺乏熟悉钢结构建造专业的监督人才。钢结构加工厂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的焊工,工地安装现场需要熟练的安装工,而在目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劳动力市场,钢结构人才显得更加缺乏。

五是长期制约钢结构企业发展的难点尚未解决。长期以来,社会对钢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及钢铁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认识不足,且钢结构一次性建造成本较混凝土结构偏高,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钢结构标准化水平不高,产业化效益尚未形成;其次,钢铁企业与钢结构研发、设计、制造、施工、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协同不足;再次,由于钢结构工程是总承包的分包,钢结构加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工程需要垫资,造成钢结构加工企业资金投入多、回笼慢,生存面临较大困难;最后,钢结构加工制造按13%税率征税,相较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按9%税率征税的税费成本更高。

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的目标

总体来看,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要立足于制造业、建筑业深度融合,以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加快发展为方向,以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好房子”建设需要,牢固树立高性能高效能钢材、一体化设计、标准化构件、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集成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化解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难点,进一步营造全产业链沟通交流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做出积极贡献。

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要坚持5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二是坚持全链建设、协同协作,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四是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五是坚持因地制宜、试点示范。

从发展目标来看,到2030年底,全国钢结构用量达到1.5亿吨左右,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达到1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在新开工住宅建设中,钢结构应用比例达到10%左右;钢结构型材采用比例达到30%以上,强度级别以“Q355+Q390”为主,推广应用高强钢、耐火钢和耐候钢等高性能钢材和高效钢材;钢结构制造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低于70%,全行业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不低于180吨/年;推动钢结构绿色低碳发展,钢结构设计、施工、检测、监测、智能建造等工程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结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钢结构骨干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2035年,我国钢结构建筑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钢结构用量达到每年2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的2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逐步达到40%,其中钢结构住宅占比达到35%,钢结构桥梁占比达到25%,基本实现钢结构智能建造;钢结构建筑体系更趋完善,获得社会普遍认可,钢结构工程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真正实现钢结构强国的战略目标。

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的重点任务

“十五五”期间,我国钢结构建筑领域将开展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明确推广应用重点。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及以上的新建高层建筑,以及由政府(或国资平台企业)投资的新建公共建筑(特别是办公楼、文体场馆等)应采用钢结构,其他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按照“好房子”建造要求,鼓励新建居住类建筑采用钢结构建造方式,打造一批高品质、受消费者喜爱的钢结构住宅项目。鼓励在城市更新、美丽村镇建设、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易地搬迁安置、旅游度假、园林景观和仿古建筑等建设项目中,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

二是加快高性能高效能钢材研发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加快研发适合钢结构建筑的耐候钢、耐火钢、高强钢、不锈钢等高性能钢材和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钢铁企业应加强与用户对接,提升钢结构建筑用钢热轧成型定制化能力。

三是完善部品部件和配套体系。鼓励建立钢结构建筑标准化构件、部品部件库,引导产能合理布局、集聚建设,打造钢结构建筑产业基地。研发适合钢结构建筑的全螺栓连接体系、围护体系、幕墙工程、楼屋盖体系、钢结构防火和防腐体系,进一步提升钢结构住宅的品质和舒适度。

四是创新钢结构建筑设计。推广钢结构建筑标准化、模数化、一体化设计方式,推行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以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住宅等为重点,推广标准化设计。

五是提升装配施工和全装修水平。引导企业研发应用与钢结构施工相适应的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构件、部品部件与配套体系之间的装配施工连接质量和建筑安全性能。实行钢结构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积极发展装配化装修,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

六是推进节能绿色低碳建设。推动钢结构建筑实施节能、绿色设计,制定、修订相关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研究钢结构建筑碳排放计量和核算方法,研究建立覆盖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低碳标准及评价体系,促进钢构件、部品部件、施工建造、装配装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向绿色低碳转型。

七是强化科技引领。统筹考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发展适宜的材料、工艺、技术和部品部件,建立钢结构建筑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评估机制,编制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应用指南、钢结构建筑技术和产品评估推广目录。鼓励钢结构供需对接和联合攻关,搭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八是完善标准体系和设计规范。健全完善钢结构建筑构件、部品部件产品质量标准、钢结构建筑内装修技术标准和计价依据。研究制定钢结构建筑标准化设计指南(审查要点)、适用技术推广项目和目录。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建立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评估机制。积极推动钢结构建筑相关标准与钢材产品标准协调统一,促进钢材产品规模化生产。

九是加快发展智能建造。以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力度,形成涵盖科研、材料、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维护、改造回收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十是创新工程组织模式。鼓励钢结构建筑釆用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咨询等新型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或EPC(设计、采购、施工)承包模式,进行试点示范,成熟后推广,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等进行统筹管理。

十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培养钢结构建筑各领域人才;将钢结构建筑相关知识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健全钢结构建筑工人岗位技能培训制度。共建钢结构建筑产业学院、人才实操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

十二是健全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健全钢结构建筑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推行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构件生产企业备案、质量飞行检查等监管机制,推行建设、监理企业驻厂监造,严格项目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研发适用钢结构建筑工程的监测检测技术,以科技创新赋能工程质量提升,建立全过程工程质量追溯机制。

十三是加强产业链协同。以标准化为方向,鼓励有条件的钢结构建筑相关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发展。着力培育发展钢构件、部品部件、装备制造、绿色建材、装饰装修等钢结构建筑配套产业的优势企业或产业集群,加强钢结构建筑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搭建全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

十四是高质量开放合作。积极构建钢结构建筑领域合作交流机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深入参与全球人居环境治理。积极融入全球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建立海外供应链、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化钢结构建筑产业生态圈,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对接与融合。

亟待相关政策措施加以支持

未来,钢结构建筑发展仍需要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

一是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将钢结构建筑项目纳入工程审批绿色通道,研究制定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等环节明确的鼓励性措施,建议许可建设单位通过招标形式发包钢结构工程给钢结构企业。优化钢结构工程款支付模式,建立工程建设资金良性循环机制,有效解决施工单位大量垫资的问题。

二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研究出台财政扶持政策用于支持钢结构建筑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作用,对符合支持条件且具有示范意义的钢结构建筑研发攻关项目、钢结构加工智能化改造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对钢结构建筑及相关部品部件生产基地、企业、项目给予综合金融支持,降低贷款门槛,纳入绿色金融、绿色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支持钢结构建筑企业通过上市或发行债券融资,引入商业房贷和商业保险服务。支持钢结构建筑以商业房贷模式向银行申请贷款,相关建设单位可为建设房屋的主体结构和装修工程质量购买商业保险服务。

四是做好宣传推广。通过新闻报道、项目观摩、会议交流、展览展示等多种方式,宣传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取得进展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钢结构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协作、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我的钢铁网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

寻商机
供应 求购 商城

小程序

扫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广东中再盟科技有限公司 crainternation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70958号